哈佛研究:吃一个西红柿,就等于喝了一大口可乐,真的还是假的?

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,旨在传播健康知识,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,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。

最近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吃一个西红柿,就等于喝了一大口可乐”。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惊悚?西红柿,这个夏天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客,怎么突然就“变坏”了?

可乐,我们都知道是高糖饮料的代表,那西红柿跟它扯上关系,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一直吃错了?

这句话的源头,说是来自“哈佛研究”,但究竟有没有这个研究?真相到底是什么?这背后到底是科学,还是又一场“标题党”的误导?

今天就来揭开这个传言的面纱,看看西红柿到底冤不冤。

在医院工作多年,见过太多因为“听说”而误入歧途的患者:有人怕糖不敢吃水果,有人觉得素菜最健康,天天吃水煮青菜,结果身体越来越虚。

真相往往没有那么简单,健康这事儿,从来不能只看表面。

我们先来认真看看这句话的“核心”:这句话想表达的,其实是“西红柿含糖高,吃了容易升高血糖”,也就是说,跟可乐一样“不健康”。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

首先要明确一点:西红柿确实含糖,但那点糖和可乐比,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。

一个中等大小的西红柿,大概重150克左右,里面的糖分大约在3克到4克之间。而同样重量的可乐,糖分高达15克到18克,甚至更多。

换句话说,你要吃五个西红柿,糖分才勉强追上一罐可乐的一半

这么一算,是不是发现哪里不对劲?说“吃一个西红柿=一大口可乐”,那得是多小的一口才说得过去。

西红柿的糖,不是那种“游离糖”或者“添加糖”,而是天然存在于食物中的果糖和葡萄糖,它们的升糖速度比起可乐里的精制糖慢得多。

更关键的是,西红柿里还有大量的膳食纤维、番茄红素、维生素C等,都会影响糖的吸收速度。

就拿番茄红素来说,这是西红柿中最有代表性的营养成分,具有相当强的抗氧化作用。研究发现,番茄红素对于降低患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风险可能有帮助。这可是可乐里想都不敢想的“高级货”。

很多人对“糖”这个字眼特别敏感,尤其是家里有糖尿病患者的。其实在临床上,我们并不反对糖尿病人吃水果或者蔬菜,而是强调“总糖量控制”和“餐后血糖管理”。

吃西红柿的时候,搭配其他低升糖指数的食物,完全不必担心血糖飙升。

更何况,西红柿的升糖指数(GI值)很低,只有大约30-35,而可乐的GI值接近65-70,两者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。就像一个慢走的人,怎么可能跟高铁比速度呢?

再说个真实的例子。有位50多岁的患者,刚确诊糖尿病,紧张兮兮地把所有水果和含糖蔬菜都戒了,就连西红柿也不敢碰。

他的餐食变得极度单一,结果不到一个月,出现了便秘、营养不良、精神状态差等问题。我们帮他重新调整饮食结构,适量加入了西红柿、黄瓜等蔬菜之后,不仅血糖控制更稳定,人也精神了不少

这就说明一个问题:营养是整体的平衡,不是盯着某一个成分就下结论。不能因为它含糖,就给它贴个“不健康”的标签。否则按照这种逻辑,连胡萝卜、玉米、南瓜都不能吃了。

很多关于“食物黑化”的观念,都是因为我们太过片面地理解营养信息。就像前几年流传的“香蕉太甜不能吃”、“牛奶致癌”、“鸡蛋不能多吃”……后来都被科学一一澄清了。

但谣言的传播速度,总是比真相快得多。

那这句“哈佛研究”究竟是从哪儿来的?我们查阅了目前公开的哈佛相关营养研究,并没有找到这项所谓“西红柿等于可乐”的研究。可以推测,这更像是某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,断章取义甚至“张冠李戴”出来的标题。

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节制地吃西红柿。任何食物吃多了都不合适,哪怕是再健康的蔬菜水果,也要控制摄入量

特别是一些胃酸过多或胃溃疡患者,西红柿偏酸,吃多了可能会刺激胃黏膜,出现反酸、腹胀等不适。

有些人喜欢空腹吃西红柿,尤其是早上起床后就来一口生西红柿,觉得“清爽解腻”。

空腹吃西红柿容易导致胃部不适,尤其是生的西红柿中的果胶和可溶性收敛物质,在胃酸环境下容易凝结成块,不利于消化。

还有一点值得提醒的是——不是所有的西红柿都一样。现在市面上有些“桃形番茄”“小番茄”等品种,经过培育后确实糖分更高,吃起来很甜。

这类西红柿虽然口感好,但糖分也相对高,糖尿病患者还是要注意摄入量

但就算是这样,也远远达不到“可乐级别”。要是真有一个西红柿能让你血糖飙升,那可能得是什么“魔改”品种了

西红柿的好处,其实远不止这些。除了我们熟知的番茄红素外,它还富含钾元素,对控制血压有帮助。夏天出汗多,适当吃点西红柿,既补水又补钾,是非常好的选择。

西红柿中的营养,煮熟了反而更容易被吸收。

尤其是番茄红素,遇热更稳定,和一点油脂(如橄榄油)一起烹调,吸收率能提高很多。炒西红柿、炖番茄汤、番茄牛腩,这些做法不仅家常,还科学。

不必因为一句“吃一个西红柿等于喝一口可乐”就草木皆兵。真正的健康,从来都不是“全吃”或“全戒”的问题,而是“怎么吃”的艺术。

人们对饮食安全的焦虑,其实是对健康的关心,这一点无可厚非。但我们也需要从科学常识出发,别让一些耸人听闻的说法左右了我们的判断。

在门诊里,医生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:“你不是吃错了东西,而是吃得太极端了。”

一边是怕油不吃,一边是怕糖不碰,结果身体反而出问题了。健康从来不是“干净”得一尘不染,而是平衡得恰到好处。

下次当你吃到一个酸甜可口的西红柿时,不要焦虑它的糖分,而应该感激大自然为我们准备了这样一个美味又营养的礼物。

吃西红柿,不仅不是“喝可乐”,反而是在为身体加一道健康的防线。别让那些似是而非的“研究”吓退了你的好胃口。

参考文献:
1. 中国营养学会.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.人民卫生出版社.
2. 黄建始等.食物升糖指数与慢性病关系研究进展.中国公共卫生,2020,36(6):890-893.
3. 刘焕彬.番茄红素的功能与应用研究.食品与发酵工业,2019,45(2):202-208.

作者 | 本文转载自@李医生健康守护

图片 | 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

(健康责编:拓荒牛 )